篮球综艺第二季全毁?开播一个月不开分,李易峰带队跳巢还被撕番
2019-09-16 07:20 萌神木木 综艺作为初代流量,就算近几年稍稍沉寂,但有奖有票房有收视率还有代表角色,李易峰在娱乐圈还是很有底气的,谁也想不到,为了兴趣参加篮球综艺《我要打篮球》,他竟然会被打压、撕番位,粉丝还要公开为他讨公道。
细看粉丝发文,涉及的不外乎名字排序,封面选图,标题设置等细节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粉丝来说是触及底线的大事,但对节目组来说只是需要上上心就能解决的小事,闹到粉丝拒绝参与宣传,实在得不偿失。
《我要打篮球》其实是由《这!就是灌篮》原班人马制作的,原来的四大领队周杰伦、李易峰、林书豪、郭艾伦退出了两个,剩下李易峰和林书豪,跟着整个团队“跳巢”到了腾讯,换了个马甲做续集,李易峰的一番位置还是挺明显的。
新加入的邓伦也是很冤枉,另一位新加入的领队杜锋是专业篮球教练,所以火力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篮球本身又是对抗体育运动,录制期间还爆发了冲突,到现在还是罗生门,领队一人身上一口锅,粉丝也对节目组越发不满。
换平台、改名字、前期引流大失败,综艺三集定生死,8月21日节目上线第一期的《我要打篮球》到现在豆瓣还没能开分,后面6期想要逆袭,实在太难了。
一同陪着它的还有《这!就是灌篮2》。《我要打篮球》带走了灌篮1 的里子,优酷还是拿到了外面的壳子。这就是系列把街舞和篮球两个小众综艺做出热度,就算制作团队转投别家,优酷也不会就这么放手的,哪怕只是名字一样,其他全换,节目也开起来了。
不过看看直男论坛的反应,开局比隔壁还艰难,继承了名字固然能继承一部分热度,也会产生对比。观众嘴上这样说身体也很诚实,《灌篮2》播了三期,和《我要打篮球》成了一对难兄难弟,一样是豆瓣开不了分的尴尬。
《这!就是灌篮1》是近几年唯一反向输出版权的国内综艺,被福克斯购买了节目模式,豆瓣评分也有8.1,可以说是篮球综艺里的标杆,结果今年两大平台各有优势,一个继承了躯壳、一个继承了灵魂,结果样样都不如第一季。抛开其他因素,单看节目会发现,如果《我要打篮球》与《这!就是灌篮2》能“灵肉合一”,也许就不会是现在这个局面了。
《灌篮2》过于娱乐,《打篮球》过于专业
《灌篮2》 请来的白敬亭、尼克杨,还有韦德这个嘉宾教练做噱头,把趣味性搞上去,偏向吸引综艺观众,和隔壁做区别的思路很正确,只是节目组没刹住闸,搞出了《西游记后传》的效果。
一场比赛打了半期,投篮、运球等动作还要慢镜头回放和闪回,每个出场球员都要立人设、讲故事,队员女朋友的戏份比谁都多,全程重点错,不懂篮球的观众看的一头雾水感觉谁都很厉害,而懂篮球的观众只觉得这比赛没法看。
《打篮球》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团队去年在做灌篮1的时候就被吐槽过剪辑,这次依旧没改,依旧是那个老三样:错位剪辑,镜头嫁接,拼接引导,最后就出来了一期预告真热闹!正片在干啥的节目。
节目组已经默认观众都懂,对于精彩片段也很少再做诠释,篮球动作快,镜头只是一带而过。嘉宾也沉浸在比赛中,哪里还记得什么节目节奏,心思重点全放在了球场战术之上。节目剪辑也是没了办法,只好默认观众都是教练员,还是能带CBA的那种,放到CCTV5都不违和。
小众综艺制作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娱乐性和专业性的平衡,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中国有嘻哈》,篮球比嘻哈还难做,它是一项专业性强、普及性高的体育运动,所以《灌篮2》和《打篮球》要留住的观众群体极为复杂,要做到兼容并蓄,才能长久发展。
《灌篮2》扬短避长,《打篮球》缺乏新意
《灌篮2》的赛制争议很大,有人认为新颖,有人认为老土,但不管哪一方都认可的是这一点——赛制实在太复杂啦,一张图都解释不完。
看完之后仿佛明白了什么,是不是应该召唤101系选秀和明日之子来一下?等看到第三期,街头篮球和学院派火药味也越来越浓,这时候又想叫有嘻哈和新说唱来看看。
赛制越复杂,情节越好铺陈,但就又和娱乐性有了冲突。街头篮球和学院派确实有争议,为了battle制造冲突让赛制都为这一个设定服务,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也难怪观众会觉得有剧本感,竞技节目如果被认定是提前设计好的,真的会流失很多关注度。
灌篮2 继承了灌篮1 的名字和平台,粉丝也许会跟着嘉宾跑,但观众还是习惯在同一个平台找续集,这是灌篮2 最大的优势。可是一点开发现阵容全换不说,之前熟悉的赛制也被全盘推翻,对比之下的逆反心态真的很容易让人转向另一个节目,这又跑了一波。
可《打篮球》似乎也没收拢到这群人,综艺忠粉的力量其实很强大,比起粉丝他们更懂节目的精彩点,安利讨论更容易让人接受。
《打篮球》换了名字和平台,也不意味着是从零开始,跟过来的观众想要看的是升级而不是翻拍。节目到现在也没有找到新亮点,最常出现的环节还是淘汰,篮球爱好者看每场比赛都不一样,但不少人看每场篮球都只看得懂投篮,如果能把赛场冲突与节目情节相结合,《打篮球》能做的更好。
综艺寒冬比影视寒冬来的更早。
限薪令之后,综艺节目规模越做越小,题材也越来越重复,这对于小众向节目其实是好事,在新颖性上就领先了一步,也不用再跟别的节目拼阵容。
可是没有原著支撑、没有人气积累、没有大众认可,想要做好小众,就要引入流量,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带动,是一档节目成功的前提,每一个愿意进圈带动的明星都应该被珍惜。
节目制作也不能原地踏步,吃老本不可取,把上一季当对手,全盘否认更不应该。既要利用好原有热度,也要适当进步,有着优秀前作的篮球综艺在第二季都泄了气,出现了几个纰漏,观众就流失了不少。综艺IP的培养不易,也希望每个节目组都能慎之又慎,多做出几个老牌综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