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受捧 汤唯失影后无畏
2015-05-28 15:41 据说小编 电影导语:昨晚,期待已久的第34届香港金像奖终于落下帷幕,齐聚影帝影后的各大明星齐齐到场,场面别说有多壮观了,不过最终的得主只有一人,那就是刘青云与赵薇,和赵薇争夺影后的汤唯虽然与影后失之交臂,但是其参演的《黄金时代》可是成为了第34届金像奖大赢家,十项就包揽了五项!
第34届香港金像奖昨晚揭晓,《黄金时代》10中5成为最大赢家,影帝影后分别归属刘青云和赵薇,后者更是在三度提名最佳女配角以及一次提名最佳女主角后,首次染指金像奖杯。
颁奖前也许没人会想到,《黄金时代》能成为第34届金像奖大赢家。10项提名,《黄金时代》拿下5项,除了最佳美术指导、服装造型设计、摄影3个技术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两个份量最重的艺术奖项都彰显了这部艺术电影的价值。
《窃听风云3》赢得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对于这部口碑不及前两部的影片来说已是胜利。
刘青云、赵薇获得最佳男、女主角算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前者得奖本无悬念,后者的突破赢得了收获。
这是个香港电影的小年,颁奖结果算是皆大欢喜。《黄飞鸿》、《一个人的武林》、《暴疯语》、《香港仔》、《亲爱的》均有一个奖项入账,《太平轮》、《红VAN》、《金鸡SSS》分别获得两奖,可以看出,合拍片依然更具得奖优势。除了卢凯彤、李端娴两位新人为《红VAN》创作的电影音乐打败岩代太郎、梅林茂、金培达、Eli Marshall几位大拿,其他奖项均未爆冷。
当晚,金像奖向道具师李坤龙颁发了专业精神奖,并安排特别环节向已故作家、词曲作者黄霑致敬,全场合唱场面感人。在整体并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香港电影精神、香港电影不死依然是整场颁奖礼常常提及的主题。
在许鞍华获得最佳导演之前,《黄金时代》拿到了3个技术奖项,分别为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以及最佳摄影,这不免令人担心,《黄金时代》会成为技术赢家,而失意艺术奖项吗?
金像奖还是认可了许鞍华的尝试,并将最佳导演、最佳演员两个最重磅的奖项颁给了这部电影,这也为《黄金》的整个颁奖季画上圆满句号。领奖时,许鞍华的致辞意味深长:“在我这个年纪,不死不病有饭吃就已经很开心了,拿这个奖并不会增加我的快乐感。但是这个奖的意义深刻,这个奖更加鼓励我的创作,也鼓励那些敢于尝试的人。”
这是许鞍华第5次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收入囊中,此前她曾凭借《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得到该奖,而《黄金时代》也在第51届金马奖和今年的亚洲电影大奖上获得最佳导演奖,尽管七千万的制片成本仅收回五千余万的票房,观众口碑两极分化,但多个奖项的认可也证实了《黄金时代》存在的价值。
这是刘青云第三次凭借两部影片双料入围最佳男主角,前两次均铩羽而归,反倒是26届凭借一部为其量身定制的《我要成名》获奖,此次,刘青云凭借《窃听风云3》和《暴疯语》两部表现出色的电影入围,面对在《亲爱的》中戏份并不算重的黄渤,以及一直在表演奖中处于陪跑地位的彭于晏 、吴彦祖,赛前基本锁定了胜局。
既然得奖无悬念,就应该让他更好看。颁奖前,大会安排了特别环节,杨千嬅携影片《可爱的你》五位可爱的小演员登台,评价4位提名最佳男主角的演员,五个小朋友,竟有三位都选择了支持刘青云,理由是“靓仔”。刘青云登台后调侃说:“你们确定没把我认成古天乐吗?”他感谢了五位小女孩,并称“这让我知道自己原来还是有女性观众的。”
最后,刘青云感谢了太太郭蔼明 ,他动情地说:“每次我开着太空船不知道飞到哪里的时候,你总有办法让我回到地球。”镜头切换,台下的妻子也已动情。
“赵薇终于得奖了!”郑秀文、张家辉两位颁奖嘉宾宣布了获奖人之后,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赛前,赵薇的赢面并不算大,为了角色“除衫”的阿sa来势汹汹,凭借影评人对《黄金时代》的爱,汤唯的获奖也加码不少,本届金像奖的最佳女演员基本在此三人中产生。
连赵薇也不敢相信自己能突出重围,得奖后,她与获得最佳女配角的王菀之一样,都是一副惊讶的表情,而两人的另外一个相似之处,是她们都在片中无底线扮丑。影后之争向来有“扮相越丑、尺度越大越有把握”的潜规则,奥斯卡向来如此,评奖机制与奥斯卡相似的金像奖也多有此传统,果不其然,最佳女主、配都以此获奖。
当然这并不能掩饰赵薇在表演上的突破,尽管在赛前遭到不少“用力过猛”的批评,但《亲爱的》中的赵薇俨然已经是作为演员最好的她。
登台后,赵薇完全没有准备,但在很短的慌乱之后,她恢复了淡定,优雅地进行了发言:“真的没有想到是我,我刚看的时候已经打算怎么回家洗洗睡了。来香港这么久,可以说下面没有不认识的人,之前参加金马奖,制片人说要我写一份获奖感言,我很认真的写了,但没有机会念,感谢金像奖让我有机会把这份获奖感言念出来,而且很骄傲的念出来。我要记住这个时刻,谢谢家里人。”
这是赵薇在执导了《致青春》后以演员身份重回大银幕的首部作品,此前,她曾三度提名金像奖的最佳女配角,一次提名最佳女演员,这是她第一次拿奖。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入股阿里影业身价飙升,赵薇真乃人生赢家。
王菀之一人独占五项提名,其中光是最佳新演员提名就有三项。三保险果然没有让奖项旁落,王菀之凭借三部影片中最具竞争力的《金鸡SSS》得奖。
登台后的她从文胸内掏出写有获奖感言的名单,她称要感谢的人很多,只能一一念出名字。随后,王菀之感谢了绯闻男友张敬轩,还特别感谢了王祖蓝,因为是对方让她在接触电影之前,先通过TVB电视剧《老表,你好嘢》了解了什么是表演。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最佳女配角的颁奖者钮承泽、阮经天也念出了她的名字,这次王菀之不再淡定,听到获奖,她双手掩面不敢相信结果,登台后王菀之声音哽咽,感激地说:“多谢红姐(惠英红),多谢Fiona,可以和你们一起提名已经是很大的荣幸,真没想到我作为一个新演员能拿这么有分量的大奖,多谢吴君如教我很多,多谢大家让我见识电影世界是这么美丽、这么丰富,这么有才华和这么多知识,多谢各位做出这么多这么好的电影。”
这是王菀之第一次获得表演奖项的提名,却一路过关斩将将奖项疯狂揽下,乐坛并不会因此少一个创作才女,而影坛却认真多了一个有潜质的好演员。
由于王菀之一人就在最佳新演员中占去三个名额,本届金像奖的最佳新演员竞争仅有三位演员,且均为女性。新人难出头,依然是香港影坛的最大困扰之一。
反倒是台上的三位司仪中的杨千嬅、陈小春都是金像奖主持的新人,在有主持经验的林家栋带领下,此前自称“一孕笨三年”的杨千嬅倒是有着不俗发挥,陈小春尽管偶有忘词,但随着奖项的不断颁出,状态终于松弛下来。
卢凯彤、李端娴的获奖是全场唯一爆冷点,她们的获奖也为五个最佳影片的提名电影中唯一纯港产片的《红VAN》挽回些许面子。这两位本土音乐新人出手为《红VAN》创作的配乐能够将曾获银熊奖的金培达、在全亚洲极富盛名的梅林茂和岩代太郎掀翻,除了幸运,也多少包含着评审对这部纯港片的影片的偏爱。
多年来为徐克、尔冬升、刘伟强(微博)等人担任副导演的李光耀凭借《暴疯语》赢得新晋导演奖,与王菀之一样,在圈中浸淫多年,两人的新人身份似乎都需要打上折扣。整体来看,本届金像奖依旧新人匮乏,颁奖结果也基本中规中矩。
威尼斯电影节闭幕片《黄金时代》,是许鞍华导演的一部讲述中国传奇作家萧红的传记片。这部冗长的电影,视觉华丽,但缺乏光彩。
在许鞍华这部雄心勃勃、制作考究的传记电影中,萧红短暂而又极具影响力的一生,被事无巨细地呈现出来,但人物的生命色彩却迷失在影像中。影片似乎想用一种大胆写意的方法来诠释萧红,可最终流于年代和地点的流水账,只有对光彩照人的汤唯真心崇拜的人,才能接受这三个小时的耐力考验。
叙述者们始终在滔滔不绝地描述着萧红,但观众只能从那些沉闷而细碎的言语中,对她的文学地位和作品获得零星的认知。这部奇怪而又深奥的威尼斯闭幕片,将于10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无论票房如何,它若要在国际市场上发行,那么必须要经过大幅度的重新剪辑。
2011年,许鞍华角逐威尼斯金狮奖的《桃姐》,也同样是一部质地柔软、充满着低调人文色彩的作品,这样的风格已成为她的特色。《黄金时代》耗资不菲,制作豪华,但是由于影片的政治背景处于从晚清到日军侵华期间,线索极其复杂,因此导演很难发挥出她敏感和幽默的一面。影片平铺直叙的手法、维基百科式的结构,并不完全怪罪于编剧李樯的剧本:影片试图展现萧红动荡的一生,但她的朋友和同事,已很难精确地回忆起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诸多细节已无从考证。
塑造萧红这个人物相当复杂和困难,因为她人生坎坷,情感经历丰富,在这出群戏当中,大量与之有过人生交集的作家和编辑,在镜头面前都无法还原出萧红最全面和真实的状态。众星云集中,萧红并没有作为一个偶像或是一个绝对主角而成为全片焦点。她的作品名称被罗列出来,内容和风格却甚少被提及,影片更多的是在关注她和男人之间的关系。
在一场重头戏中,萧红把她刚生下的孩子送给别人收养,叙述者告诉我们:“一年后,她写出了《弃儿》,描述了她的内心感受。”但这段故事仅仅停留在了陈述者的口中,而没有被演绎出来。事实上,整部《黄金时代》都是在用大量陈述,来让观众了解萧红及其作品。
这部电影的大致脉络是,萧红1911年出生在满洲里,她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和父亲关系紧张,她20岁私奔,离开哈尔滨,在那里得到了作家萧军(冯绍峰饰)的帮助,开始了写作生涯。他们很快成为恋人,二萧分分合合的五年,成为了故事的主线之一。日本侵华之后,萧红辗转全国各地,跑遍青岛、上海、武汉、重庆、香港和东京,影片的节奏也被萧红永不停歇的命运流转所决定。
美术指导努力营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地理环境和经济世道,以便观众对萧红的经历感同身受。“我只是想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写作!”这是萧红的呐喊。1938年,她嫁给了作家端木蕻良(朱亚文饰),但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
汤唯在主演了李安的《色,戒》之后,七年来一直没有贡献过重量级的演出,《黄金时代》的剧本似乎有一个精巧细腻的女性角色,但萧红的故事,并没有给汤唯带来足够强大的表演推力。这位女演员的表演感知力、神秘而魅力四射的凝视,都比剧本中口口相传的萧红更具吸引力。《黄金时代》在叙事上的缺陷,多半要由剪辑来承担责任,但其他技术层面却十分精良,配乐并没有渲染过分的浪漫主义,显得克制而成熟;低调华丽的服装设计与各场景中的人物完美契合;摄影有着厚重而瑰丽的美感,时代印记被客观还原出来。
《黄金时代》就这样应运而生,它的存在就是一场行为艺术,它不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爆米花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主动选择了观众。与四级没过的考生看六级试卷的感受类似,若不是对民国历史有所了解的观众,或许很难读懂人物间微妙的关系,以及李樯许鞍华所诉求的民国情怀。
或许是萧红这个历史人物,在李樯、许鞍华心中的位置过重,重到两位都不敢妄自评判和下结论,于是李樯选择了具有实验性质的间离效果,也就是让主演们演着演着,就转过头来对着镜头说话,由参与者变成讲述者。这种效果的好处,不仅在于造成与观众沟通的错觉,还可借角色之口还原故事,从某种层面上体现出了一种“客观”之感。比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三人见面分手的那场戏,分别通过这三人的口中,得到了三个不同版本的答案,李樯与许鞍华都没有主动选择其中任何一个版本,而是将这个选择再次交给观众。
李樯甚至专门安排了张译饰演的蒋锡金、王千源饰演的聂绀弩、田原和祖峰饰演的白朗与罗烽为主要面对镜头的讲述者,来穿针引线,交待背景。当然,郝蕾饰演的丁玲、沙溢饰演的舒群等等,都也曾在表演时突然转身面对镜头,将自己作为旁观者讲述。所有的讲述者都是为了萧红、萧军这两个角色服务,因为除了开头之外,中间的大部分时间,两人都不会作为旁观者一样站出来说话,两三次望向镜头,给观众一个若有所思的眼神。
李樯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文本创作功底在这部电影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擅长用镜头表现细节的许鞍华,这次完全忠于剧本本身。不似《桃姐》一般用最具真实感的老年人生活细节堆砌情感和叙事,《黄金时代》里,台词占到了很大比重,剧情的推动,都跟讲述有关。通过演员们面对镜头的诉说,故事进展得以交代;通过演员彼此之间的对话,人物关系得以展现;萧红在电影里有大段自白,内容来自与萧军信件的内容,以及《商市街》、《生死场》、《呼兰河传》,每每到达这里,电影变成了一首散文诗,抒发情感。
《黄金时代》故事性并不强,它不是一个追求故事跌宕起伏的电影,而是像编年体一样,忠实记录了萧红从离开家到离世这一段时间的生命经历。在叙事手法上,却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过去中穿插未来的场景,这样的错位感,在新鲜感之外却多了一丝危险,因为若是不知道谁演的谁,或是在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很容易混淆。举个例子,前一秒钟还是萧红与萧军一起在朋友家看话剧排练,然后一起过新年。下一个镜头就切换到了萧红与端木蕻良在延安的时候,原来以上的内容都来自于萧红对端木的讲述。诸如此类的镜头切换还有很多,通过这样的穿梭剪辑,实验性更强了。
有人会用“朴实、稳重”这两个词形容萧红不同时期的作品。按此评价来说,《黄金时代》就好比萧红的文章。民国时期的文字不如文言文一般晦涩,但又不像现代语言那样直白,而是介于晦涩与直白之间的暧昧分寸感。
在表现萧军离开后,萧红对待端木蕻良的关系时,用了一场这样的戏:萧红拿戴在身边多年的木杖找到聂绀弩,对他说,端木今天想让我送给他,可我有些犹豫,你看这样好不好,你说我把这个木杖已经送给你了,如何?用这样“民国”的方式表现两人关系的欲拒还迎,含蓄却有分寸。
李樯与许鞍华并没有仰视或者俯视萧红,而是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审视这个女人。既然用的是间离效果,那么,每一个除了她本人之外的角色,都发表了对她的看法。同时,导演和编剧也不避讳于描写她那为了生计而生出的复杂性格。
《黄金时代》几乎集齐了国内文艺片界鼎鼎大名的演员们。大家面对自己的角色时,也是拼了命地想把它演好。平时两个小时就能把剧本看完的汤唯看了两天,冯绍峰请缨这个剧本,和李樯聊了整晚……所有的演员聊起剧本,说起表演,都像极了中戏或者北电某个毕业班级的毕业大戏,而导演和编剧则是坐在台下准备给他们毕业论文评分的系主任。
在这其中,冯绍峰饰演的萧军与他本人反差极大,但最终的表演上来看,他这个版本的东北糙汉子的确可圈可点。剩下的一群戏骨们自然不用说了,郝蕾出演的丁玲虽然戏份不多,但是有一场在窑洞里和汤唯的对手戏,她先跟汤唯面对面说话,接着非常自然地转过头,盯着镜头说着革命宣言,视线转变的瞬间,情绪连贯,眼神有内容。郝蕾的这段面对镜头,是这部电影里几乎唯一一位敢用特写表现的。
对于热衷于民国文学的知识分子们来说,他们可以饶有兴趣地坐在电影院里,通过品味那些从台词、从表演里体现出的一些细节,来揣测民国时代作家们彼此之间的人物关系。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样的一些细节,或许需要调动百分之百的注意力仔细观察。比如在萧红晚年时期,因为端木蕻良长时间的外出,骆宾基作为陪伴者一直在萧红左右,并用文字记录下了她的倾诉。有一幕,端木蕻良带着一大袋钱回家,恰巧骆宾基正在写字台上奋笔疾书,看见端木回来后,他立马盖上笔合上本,揣进兜里。这样一个细节的交代,又能让人对骆宾基照顾萧红的目的性产生新的理解。
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可能会是一部需要带着风油精提神的作品,因为里面涉及人物众多,线索也非常复杂。
这是一部属于李樯的作品。我们能看到剧本强大的核心动力在驱使着整部电影前行。李樯去撰写这个剧本的时候,一定是怀着一颗对萧红的热爱之情,但或许因为这份热爱,让他显得有些刻意冷静与追求客观。这体现在电影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高潮,平铺直叙,甚至连背景音乐都甚少有,无论是李樯还是许鞍华,都在努力保持着一份克制。所谓喜欢就是放肆,爱就是克制。
他们似乎想用一种看上去最极致的方式,来述说他们心中的这份爱。爱不能俗,所以不能像普通传记片那样说一个精彩的人物故事;爱不是煽情,所以无论是音乐还是镜头语言,都极力保持冷静。于是,爱变成了郊区晴朗的夜空,静谧、肃穆,每一颗星星都能看清,只是抬着脖子久了,会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