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90后的花絮拼在80后的心坎上
2014-12-19 11:31 据说小编 电影
《 匆匆那年》剧照
取材于青春的电影往往吸引多数观众的注意,人们希望在忙乱的生活中给自己找一个情感宣泄的突破口,于是,无论影片拍的多差,只要对准了他们心里的那点遗憾叙事,总会有人关注。
《匆匆那年》是影视艺术商业化与标准化的“代表作”,或许无所谓艺术,只是拼接。正如大多数青春电影那样,只是这部电影的拼接不尽如人意。被列为七大艺术之一的电影,而今已变形为快餐。只要电影节奏足够快,观众就会由愤怒转化为享受,无所谓审美,更何况目前已是审丑的时代。也正是20世纪初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那样,文化工业已经让人们失去了审美的能力。那些追求电影艺术的导演,不管影片的艺术成分多么高,镜头的衔接多么自然,几乎都要饿死了。人们都很忙,忙到没有时间去思考什么才是艺术。快餐式的文化崛起,类似于《匆匆那年》这样的拼接式影片的出现也不足为奇。
巨大的利益刺激了很多导演尝试拍青春类艺术电影,或许也是出于唤醒人们对青春的记忆,然而对于已经没有心思着力于艺术的人,怎么会多花时间去尝试拍一部称得上是电影的电影,这不是效用最大化的绝佳选择。因此出现了一大堆蹩脚的影视作品。《匆匆那年》成了很多网友指着鼻子骂的那部。
陈寻是个阳光的男孩儿,为了爱情没有不努力,最后还是输在了方茴的堕胎的事实,也因此失去了爱情。我想他们即便再见面也不是所谓的纯真的爱情了。国内的青春电影都输在堕胎上了,《匆匆那年》更是,为什么引起那么多人反感堕胎。人们的印象中,青春是美好、纯净的,不应该掺杂这些痛到极致的细节。而步入21世纪,堕胎已成为一种现象,如果导演是想把这种社会现象融入80后的青春,那么遭到唾弃那是必然的。80后生活的环境已经潜移默化为他们的青春塑造了一片净土,一片不允许任何人玷污的净土。90后正走在青春路上,所以这部电影不受待见就很自然了。
剧照
既然内容上已经被排挤了,那么总体的叙事呢?电影以 “高考那年我为了一个女生放弃了13分的大题”开场,以“成功申奥”“对战巴西”等为结点,最后以彭于晏的“我后悔了”结尾。影片会让人觉得有点乱,主要是配角镜头太多,我们的青春的确包含了多数人的参与,但是对于电影,叙事角色太多容易引起混乱,跨年的那场戏无需重复两次,换一个叙事方式也许会显得更流畅,同时也排除了原著残局的嫌疑。
而电影的转场则是方茴妹妹的采访,这类转场显得刻意,通过提问进行转场局限于电视媒体的采访。而音乐在转场以及塑造氛围的表现让整部影片不再生硬。单从导演塑造意境来看,倒数第二场戏用篮球的特写重现同学们青春的笑脸富有感染力,医院堕胎的那场戏演绎得很有深度,医院里,方茴堕胎后倚着墙拖着双腿前行,陈寻买烟回来,远远的看着,没有一句话,可是显然,方茴已经支撑不住了,却强忍着给他《会计学原理》,陈寻若有所失的抱着她,方茴说“要是这个孩子是你的该多好”,陈寻回道“我现在除了孩子什么都有了”,然而他也什么都没有了。如果前面的都是铺垫,那么最后的升华是成功的。也正是这场戏成功的升华让部分观众感伤,不少观众破口大骂堕胎的青春!
类似于《匆匆那年》这样拼接式的电影还有很多,只是,最近的热播把它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要埋怨导演对不起谁,也许我们已在潜意识的成为了乌合之众。
声明:中国娱乐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010-65648070
(文/钟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