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精准计算下的空洞狂欢
2014-03-22 03:31 据说小编 电影《小时代》海报
《小时代》上映5天,口水板砖齐飞,严重的两极分化是意料之中的局面。不过这些都阻挡不了它的票房如预计般开门红——首周4天票房超2亿,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三部3天票房超过2亿的华语片(前两部分别是《画皮2》和《西游•降魔篇》)。
在赞美它的人群(以郭敬明的书迷及高中女生为主)眼中,这部电影养眼,炫目,够好看。而讨厌《小时代》的人们理由也很充分——从电影专业角度,它是部破绽百出的烂片。从私心角度,他们很可能只要看到郭敬明或杨幂的名字就会按下一星。
《小时代》对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可能更像一篇音乐电视散文。
全片充斥大量的旁白,为电影贴上醒目的郭氏标签。然而小说里反复推敲的精致辞藻,放在电影中却显得过于文艺拗口,十足做作。本应由镜头语言让人意会的情绪,被文字赤裸裸地填补。不仅反衬出画面的苍白无力,杨幂缺乏韵味的声音也让人相当跳戏。
《小时代》被批入目尽奢
郭敬明精确地知道这部电影的核心受众需要什么。于是所有男生的出场都是偶像剧一般的柔光慢镜,附加诸多少女漫画式的画面镇场。此外还穿插着毫无意义的半裸肌肉线条秀,美男卖萌的大屏幕特写。更有校草暧昧同骑自行车,满足小腐女YY的需求。
演员方面,郭碧婷算本色出演,HOLD住姐则用力过猛,杨幂扮起单纯迷糊小女生显得说服力不够。唯有郭采洁突破甜美形象扮演的毒舌女王算是众人中最出彩的一个。几位男角色在上部里尚无太多刻画,总体形象单薄,无甚亮点。而众人期待的柯震东,看起来根本没在认真演戏,与拼命的郭采洁站在一起几乎成了两部戏。
纵观这100多分钟的剧情,故事讲的支离破碎、逻辑混乱。人物表达感情的方式单一表面化,推动剧情的矛盾冲突都狗血而低智。不过单单苛责电影这点是不公平的,背后的小说早已被打上了“中二”、“玛丽苏”的标签。有了这些因素,画面调的再美图秀秀也只会被诟病“加长版MV”、“大屏幕PPT”、“有声电子书”。从这点上看,或许本片被称为“最尊重原著的影片”也不为过。
《小时代》中的友情
首执导筒的郭敬明不仅为他的粉丝忠实地还原了作品,同时也想证明自己不是玩票。前期宣传中大篇幅地展示了片中两个长镜头的实现过程,似乎这两个长镜头也是郭敬明希望自己从作家迈向导演的一块敲门砖。然而某个细节的过分突出,就意味着其他部分的乏善可陈。这两个长镜头似乎耗尽了郭敬明的精力,影片剩下的表现方式就只有正反打特写、意味不明的慢镜和单调的四格切分画面。
至于本片的精神内核,尽管郭敬明始终想说明这不是一部粉丝电影,认为它“承载了的青春记忆,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但事实摆在眼前——没有人的青春是那样的。影片中像奢侈品名录,又像玛丽苏小言一样癫狂的青春引起不了半点粉丝以外人群的共鸣。就连友谊万岁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核心,这四个所谓“当代、本土”的人物也都不比《阳光姐妹淘》这类外国作品更触动人的心灵。
说到这里还是想说句公道话,虽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片子都只称得上业余,但激愤的口诛笔伐倒也不必。《小时代》的受众本就不是脱离郭敬明热潮的成年人,也就不必对少女粉丝的狂热追捧过分苛责。就像许多70、80后的少女时代也曾捧过琼瑶席绢那些当时被视作“精神鸦片”的读物不可自拔,究其本质,其实无差。
抱着娱乐的心态看待它吧。再不济,我们还有比正片好看的主题曲MV,和片尾彩蛋。
郭敬明与四位主演
《小时代》预告片里有句话: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着。
郭敬明恐怕比谁都要深谙这句话的真理,他的作品始终瞄准“正年轻着”的那部分受众。从小说,到杂志,再到执导电影,他知道他的目标人群需要什么,稳、准、狠地把握住这十年间每一批青春少女的脉搏。
《小时代》从前期选角安排,到电影的呈现,再到宣传营销策略,整体都透出一种巧妙的精准。所以即使电影圈不屑一顾,文学圈嗤之以鼻,仍然会有很多人研究这种郭敬明式的繁荣,试图从他不具复制性的成功里找出可以借鉴的部分。毕竟这个时代,票房为王。
而对于纯粹观影的人来说,这不过是一颗包装精美的糖,一层一层剥开,最后会发现内核空无一物。盛装华服、喧嚣欢声之下,其实是一场被精准计算过的空洞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