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当儿戏,孙俪也救不了这部收视冠军
2020-02-27 13:15 毒药君 电视如何形容国产职业剧呢?
在这儿有一句很贴切的话:拍一行,毁一行。
从医生、律师、检察官,再到公关、电商、设计师。
其中的问题有很多,比如专业领域不够专业,或者故事不够接地气。
再或者,用职场剧的外壳包裹着烂俗的爱情偶像剧。
当然,你可以说像医生、律师、检察官等精英职业,没能贴近大众视角。
公关、电商、设计师等职业没有中国特色的故事。
最近,有一部国产剧刚开播。
从题材和视角来看,它是最符合当下中国现状的职业剧。
它能不能拍出中国人的心声呢,今天我就来看一下。
安家
I Will Find You a Better Home
对于国人而言,人生三大事:买房、结婚、生孩子。
并且,买房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
因为在如今的社会中,买房几乎成为了男女婚姻的筹码。
而当为人父母后,孩子的学区房、婚房又是中年人的拼搏目标。
可以说,围绕着买房,能够讲述太多现实性的话题和故事。
2009年的《蜗居》围绕着房子,讲述了现代人之间关于婚姻家庭、恋爱关系的隐痛。
剧集《安家》则把视角从买房人转移到了买房人。
聚焦了一个和国人息息相关的职业:房屋中介。
但遗憾的是,这部剧并不是一部原创剧,而是翻拍自日剧《卖房子的女人》。
为了让原版更好的本土化,本剧邀请了《蜗居》的原作者六六担任编剧,进行了所谓的原创改编。
即保留原版的人设和人物关系,剧情故事则进行了二次创作。
其实,这一点挺让人疑惑的。
既然有本土故事素材,为什么非得去翻拍原版呢?
蹭IP的话大可不必,因为原版日剧在中国知名度并不算特别高。
甚至《安家》开播以后还招来了一部分日剧粉的吐槽。
称该剧就是一副水土不服的样子
那么为什么可以原创,却硬要套日版呢
原因等我说到后面,你自然就会明白。
故事的开头几乎和原版一样。
孙俪饰演的房似锦是安家天才中介公司的金子招牌。
受上司翟云霄的安排,她空降静宜门店担任双店长。
她做事雷厉风行,对于卖房子有着敏锐的直觉,和极尽偏执的职场习惯。
静宜门店销售业绩一直不佳。
门店原店长,罗晋饰演的徐文昌,和房似锦有完全相反的性格。
他是一个烂好人,行事管理也从来不按规定。
正是在这样“人性化管理”之下,店员们都养成了混混度日的工作习惯。
有的上班忙着化妆,入职两年没业绩。
有的职场老油条,喜欢搞权斗。
有的就习惯耍嘴皮,不喜欢干实事。
既然是职业剧,那么作为中介,卖房子的剧情当然是重头戏。
但《安家》的前两集,主要还是用来塑造人物性格。
比如,房似锦虽然是房屋销售奇才,钱赚得不少,但是非常节俭。
为了省钱,她愿意租便宜的凶宅。
一顿早餐豆浆包子当两顿吃。
可只要开始工作卖房子,她就全身心地投入。
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然后周到服务。
而整整两集,却只有不到20分钟的卖房剧情。
甚至,在期间还安排了大段时间的职场斗嘴。
对于想要看买房百态的观众来说,这样的情节安排就是太水。
当然,最开始是让观众熟悉行业现状,这可以让人理解。
不过,第一个案例就着实让人感动不起来。
买房的人是一对博士夫妻。
夫妻两人来到城市打拼,拖家带口一共有五个人。
如今,要生二胎,一家人还在狭窄拥挤的房间里生活,买房也迫在眉睫。
但是夫妻俩人苛刻的要求,让中介极为头疼,看了近几十套房也不满意。
这时,有一个怎么也卖不出去的跑道房,放在了房似锦手里。
所谓跑道房就是有一个飞间,房间要出门经过走廊才能到。
按正常情况下,这样的房子想要卖不出去几乎不可能。
但是,房似锦花钱装修了房间,在屋内搭了一个天窗阁楼。
她告诉客户,这个房子能够看星星。
最后打动客户的不是理想的价格,不是房屋的实用性,不是地段和升值空间。
而是,诗和远方的情怀忽悠。
有人说,房似锦的销售手段,牢牢把握着客户的情感需求。
看星星代表买房者在这个城市中关于家的精神慰藉。
他们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生活温馨的氛围。
很明显,这段情节是一个完全理想化的想象。
这种情感带入,并不符合大多数人买房的真实情况。
诗和远方都是在满足基本住房要求后,才会进一步升级。
里面给出的买房人的设定,妻子医生,老公工程师,经济状况完全高出了平均水平。
而绝大部分人买房,都在为房贷、地段、户型适用考虑。
且不说知识分子有多少情怀成分,光是购房的每一个细节也禁不起推敲。
妻子中意这套房子,却从未过问过丈夫的意见。
买下房子,谁会住在这个飞间,一家人怎么相处沟通,这都是不敢细想的问题。
其实,这“跑道房”的案例是《安家》目前唯一沿用原版的故事。
不过在原版中,女主之所以能够卖出房子,是基于家人的情感关系。
医生夫妻不能时常陪伴孩子玩。
女主找到了客户的需求痛点,把带楼梯的阁间当作和孩子的游乐园。
同时,由于离医院近,孩子还能在家中和爸妈进行隔空喊话。
这种解决极具现实性的问题,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房屋中介的职业魅力。
当然,剧集也有真实的一面。
比如,第三集中,卖包子的老夫妻为儿子购房。
老年人不懂看房,购房考虑最多的是一个吉利安心。
宁愿全款买房,也不愿多给银行交利息。
确实也符合老一辈人保守的消费心理。
只不过这样的情节在剧集中呈现极少。
跳过前三集,剧集又出现了国产剧的老毛病:拖沓注水。
首先是,男主徐文昌为了买房假离婚,结果老婆出轨,自己被绿。
只能说,为了让男女主有感情戏份,这种烂俗桥段,国产剧也是屡试不爽。
紧接着,由于机缘巧合,房似锦和徐文昌又搬进了同一套公寓。
想都不用想,按照偶像剧的模式,两人关系肯定是从同事到室友再到情侣。
我不是反对职业剧里添加爱情,只是爱情戏码成为主导,就完全影响了观感。
剧集完全可以不断地展现两人的卖房理念,在相互竞争中产生出感情。
毕竟,保留原版这样的人设,为剧集的精彩度增加了天然因素。
不过《安家》并没有这样操作。
剧集用了十集,让房似锦和徐文昌以及其他同事和解。
其中就包括她一意孤行,硬翘同事的单。
在房屋销售行业,翘单就以为着抢饭碗,俩人的矛盾应该有更为戏剧化的呈现。
不过在剧中,就是一杯酒的事儿。
甚至为了化解内部矛盾,剧集还制造两个外部矛盾。
一个是集团内部的权斗阴谋。
另一个是同行竞争暗使手段。
可是演来演去,这些内容都和卖房没有多大关系。
卖房的职业,最终成为了都市剧里鸡毛蒜皮的陪衬。
所以,《安家》只捡了原版的人设皮毛,却完全丢了原版的故事精髓。
这并不是说要照抄原版故事,而是学习一种叙事理念。
原版一共十集,每一集都一个卖房案例,而每一个案例都代表着一类人。
这里面包括蜗居一族,极简主义者,LGBT等边缘人群。
他们的生活理念,也对应着卖房理念。
剧集没有对于这些人进行评价,而是在买房中构建了一个多样包容的日本社会。
前面也说了,买房在中国有太多可讲的好故事。
可是,《安家》拿着一手好素材就是不愿多讲,细讲。
从53集的体量来说,中间肯定会安插可有可无的情感矛盾。
只不过,中国观众似乎也习惯了这种又臭又长的叙事节奏。
从开播到现在,《安家》的收视率一直排在全台全网第一。
可是豆瓣只有6.3分,还在及格线上飘着。
有人把这部剧当作一部现实主义的职业剧。
剧集确实有所展现中介行业的一面,也有对买房者的刻画。
只不过这些剧情都只是浮光掠影。
“房子不是快销品,不能急”,这是剧集中的一句台词。
可是着眼当下,买房也是头等大事。
国人穷尽一生都在追求家的外在形式。
所以,这部剧应该是对中国买房者的一次真实写照。
而不是主角们日常的嬉戏打闹。
别问我为什么这样挑剔苛刻。
买不起房,看着剧里的人,眉头都不皱地丢出几百万,你说你能不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