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警新人类》主演重聚,可惜香港电影再没「新人类」
2019-04-16 20:52 虹膜 八卦文 | 小佳
前两天,「平平无奇」的金像奖颁奖礼上,《特警新人类》四位主演二十年后重聚,吴彦祖、冯德伦、谢霆锋、李灿森上台颁奖。
怀旧、致敬是近年金像奖的主题,去年有新艺城七君子重聚、古惑仔同框。论影响力,《特警新人类》远不如《古惑仔》系列,但值得注意的是,《特警新人类》这部警匪片在当时暗示,并且日后也证实了香港电影崛起了一批「新人类」。
陈木胜导演的这部《特警新人类》,幕后还有成龙,罗礼贤等联手,曾志伟、吴镇宇这些实力派搭戏,虽然影片不算经典,但可以看出陈自强、成龙挖掘和提携新人的热心和勇气。
《特警新人类》
那一年,谢霆锋19岁,李灿森24岁,吴彦祖和冯德伦25岁。
戏里,谢霆锋叛逆,李灿森直率,冯德伦多情,吴彦祖冷酷,《特警新人类》就是一部青春版的警匪片。
彼时,几位主演在影坛刚刚崭露头角。谢霆锋作为一个星二代,十七岁加入乐坛,1998年拍摄的《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就获得金像奖最佳新人。
电影上映的时候,谢霆锋不满18岁,由于电影分级是三级,所以那会儿他还不能去影院看到自己的处女作。
《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
冯德伦最初也是音乐和电影双线发展,吴彦祖拍摄《玻璃之城》正式出道,令两人名声大噪的,就是一同主演了《美少年之恋》。
《美少年之恋》
李灿森入行前是名水电工,直到被导演陈果发掘,在《香港制造》担任男主角,拿下了当年的金像奖最佳新人奖。
《香港制造》
而当时香港电影已经显现衰落的态势,本土市场被好莱坞大片挤占,金融风暴令影人措手不及,整个行业收缩,几乎跌至谷底。《特警新人类》里,成龙友情客串了一个渔民,他自嘲自己太老了,这何尝不是老将培养新人入场的一种暗示。
紧接着2000年,这批「新人类」就要加上陈冠希了,签约英皇后,他和冯德伦、李灿森合作,主演了续集《特警新人类2》,惊艳出道。
《特警新人类2》
英皇的秘密武器、谢霆锋的同学、张国荣亲自制作唱片《极爱自己》,这些话题无疑问让陈冠希成为当时的新人王。
同在世纪之交,余文乐接拍青春偶像剧《青春@Y2K》,开启自己的演艺之路,随后登上大银幕。2000年,可以说是香港偶像的新纪元。
《忧忧愁愁的走了》
但这一批小生入行时,是港片最低落的时候,此后没有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新演员,二十年间,香港电影再没新人涌现。
在80后、90后中,李治廷算是比较有名气的,首次参演《岁月神偷》,拿下新人奖,但其后主演的《倾城之泪》《一夜惊喜》,近年的《功夫瑜伽》都是乏善可陈。
《岁月神偷》
同样摆脱不了出道即巅峰的,还有蔡瀚亿、胡子彤、凌文龙,很多人惊鸿一瞥,各自除了《狂舞派》《点五步》《黄金花》,都未有新的代表作。
《狂舞派》
活跃在银幕上的香港男演员,中流砥柱还是60后居多,黄秋生、吴镇宇、郭富城、梁朝伟、刘德华等等,今年金像奖垄断提名的都超过了五十岁。
新演员断层,早就是不争的事实。而与其说香港电影没有新人,不如说新人能够历练的机会少之又少。
在香港电影基金的扶持下,一些坚守本土的新人导演,近年也有佳作显现,但其主要演员也多为老戏骨,比如《树大招风》《一念无明》《沦落人》等等。相比于新导演,新演员的出头更是难上加难,他们要抗衡的是前辈的演艺资历,明星偶像的光环。
《一念无明》
现在香港年产纯港片不过五六十部,本土市场太小,收益远远不如合拍片,更多的香港导演集体北上。他们的目标是空间更大,受众更广泛的大陆市场,与之对应的是,更加重视内地观众的口味,迎合观众的需要。
香港地区没有的资金,没有的市场,大陆有。几位核心主创大部分工作都在内地进行,英皇的老板杨受成就说,90%的精力都放在了内地市场。
《红海行动》
香港电影素来有传帮带的习惯,七八十年代,黄金时期的香港电影,我们熟悉的大明星和大导演都是在那个时候走出来,但随着一线影人的北上,让新人培养断了联系。
首先,合拍片作为一种面向大众市场,追求快速盈利的模式,绝大部分都是高投资大制作,保险起见,导演或主演都是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相对而言,香港新人的机会就减少了。
另外,在2003年正式签署的CEPA给合拍片提供了更有利的发展,一来香港电影可以不受配额限制,作为进口片在内地发行。二来,合拍片可以作为国产片在内地发行。
协议正是生效的2004年,票房三甲《功夫》《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均是合资。协议中关于合拍片还有一些细则:内地主要演员比例不得少于三分之一,故事不限于发生在中国内地境内 , 但情节或主要人物必须与内地有关。
《无双》
鉴于这样的规定,在演员方面,特别是警匪题材的电影,我们最常看到的组合就是,香港实力派男星与内地女演员搭档,张静初、赵薇、宋佳都是合拍片里的常客。另外还有章子怡、高圆圆这样的一线女星。
近年夺得最佳女主的香港女星中,最年轻的杨千嬅也是70后,其余刘嘉玲、叶德娴、毛舜筠更是影坛前辈。
《春娇与志明》
今年拿下最佳女配角的惠英红,早在1982年就摘获过首届金像奖影后,在影坛摸爬滚打也超过了三十年。
电影中常见的还是「铁三角」组合,而像《西游》和《狄仁杰》,周星驰和徐克也是让内地和台湾演员担纲主角,香港演员无论是小生还是小花,空间越来越窄。
完全是商业化运作的合拍片时刻计算的是产出和收益比,虽然启用新人成本低,但是不卖座的风险也就更高。
香港本土市场已经鲜有空间和机会去培养新演员,没有明星参与的电影,金主和发行都不愿意支持,大陆地区也不会启用没有名气的新演员参与。
《湄公河行动》
也有人对现在的新人素质提出质疑,不再吃苦耐劳、心态浮躁、被过度保护,但这个问题在大陆地区同样存在,造成香港新人断层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香港工业的断层,当内地电影市场在合拍中占据主导,香港新人被取而代之的概率大大增加,新晋演员难有机会。
今年的金像奖颁奖礼,主席尔冬升找来各公司32位新晋演员担当嘉宾主持,「传承」的主题也显现行业亟待新人接棒的紧迫,毕竟,香港影业的崛起必须依靠后生。
只是在颁奖礼上频频上演的回忆杀,引起欢呼之余,更像是在提醒我们渐渐消失的港味儿。